INA进口精密冶金轧机滚针轴承噪音本质与发热排除方法
在冶金轧机这一极端工况环境中(高负载、强冲击、高温、高粉尘),INA进口精密滚针轴承凭借其高径向承载能力、紧凑结构及高刚性,成为轧辊支撑、齿轮箱传动等核心部件的关键组件。然而,长期运行中,部分用户反馈轧机滚针轴承会出现异常噪音(如高频啸叫、低频轰鸣)与异常发热(轴承温度>70℃甚至超100℃)的问题,这不仅影响设备操作环境,更可能导致轴承早期失效(如滚动体剥落、保持架断裂),严重时引发轧机停机事故。本文将深入剖析冶金轧机滚针轴承噪音与发热的本质原因,并基于INA技术标准提供系统性排除方法。
一、噪音与发热的本质关联:从“微观失效”到“宏观表现”
滚针轴承的噪音与发热并非独立故障,而是同一类“非正常工况”的两种表现形式——本质上均源于轴承内部运动副(滚动体-滚道、保持架-滚动体、内外圈-轴/座孔)的异常接触或摩擦。具体逻辑链如下:
噪音的本质:当轴承内部存在间隙过大/过小、滚动体受力不均、润滑不良或污染物侵入时,滚动体与滚道间的接触不再是纯滚动,而是伴随滑动、冲击或振动,这种非周期性或周期性的异常运动通过金属结构传递至轴承座,形成可听噪音(频率范围通常为500Hz~5kHz,高频对应滚动体通过频率,低频对应外圈/内圈缺陷频率)。
发热的本质:异常摩擦(如润滑不足导致的干摩擦、间隙过小引发的滑动摩擦、污染物颗粒造成的磨粒磨损)会将机械能转化为热能,叠加轧机本身的高负载工况(单套轴承径向载荷可达10~50kN),热量无法及时通过润滑油或轴承座散出,最终表现为轴承温度异常升高。
冶金轧机的特殊性加剧了这一问题:轧制过程中,轧辊受到的轧制力呈周期性波动(频率与轧制速度相关,通常为10~50Hz),同时伴随高温轧件(800~1200℃)的辐射热(轴承座周边环境温度可达60~90℃),以及冷却水、氧化铁皮的侵蚀——这些因素共同作用,使得滚针轴承的噪音与发热问题更易发生且更难诊断。
二、噪音与发热的典型原因分类及诊断逻辑
根据INA全球冶金行业轴承故障数据库统计,轧机滚针轴承的噪音与发热问题中,约65%与安装/配合问题相关,25%与润滑/密封失效相关,10%与轴承本身损伤或工况超限相关。以下是具体原因分类及对应的诊断特征:
(一)安装与配合问题(首要排查项)
1. 过盈配合不当(最常见原因)
现象:轴承内圈与轴过盈量过大(>0.03mm)→ 内圈膨胀变形,滚动体与滚道接触应力集中→ 运行时产生高频啸叫(>3kHz)并伴随局部发热(温度梯度>15℃/cm);过盈量过小(<0.005mm)→ 内圈与轴相对滑动(“爬行”现象)→ 低频轰鸣(<500Hz)且温度缓慢上升(每小时温升>2℃)。
诊断方法:用塞尺测量轴与内圈配合面的间隙(正常应为0~0.003mm过盈),或通过振动频谱分析:内圈松动特征频率为轴转频的1~2倍(低频段),内圈变形特征频率为滚动体通过频率的高次谐波(高频段)。
2. 轴/座孔同轴度超差
现象:轧机轧辊轴因长期重载可能出现弯曲(直线度>0.02mm/m),或轴承座孔加工精度不足(圆度>0.01mm)→ 轴承内外圈轴线偏斜(倾斜角>0.005rad)→ 滚动体受力不均,部分区域出现边缘载荷→ 高频冲击噪音(间断性“咔嗒”声)与不均匀发热(轴承一侧温度明显高于另一侧)。
诊断方法:使用激光对中仪检测轴与轴承座的同轴度(轧机要求径向偏差≤0.01mm,轴向偏差≤0.02mm),或拆解后观察滚道表面磨损痕迹(倾斜侧滚道会出现单边磨损沟痕)。
3. 游隙选择错误
现象:冶金轧机滚针轴承通常需要“小游隙或零游隙”以保证刚性(INA推荐初始游隙为C2或CM级),但若选型为C3(大游隙)→ 轧制时滚动体在滚道内晃动幅度增大→ 低频振动噪音(类似“嗡嗡”声)且温度因摩擦增加而上升;反之,若游隙过小(如强行压装导致负游隙)→ 滚动体与滚道无间隙挤压→ 高频摩擦噪音(尖锐啸叫)并快速发热(温度可能>100℃)。
诊断方法:拆解后用千分表测量内圈固定时外圈的径向位移量(对比INA样本中的额定游隙范围),或通过热成像仪观察轴承发热区域(游隙过小通常表现为整体均匀高温,游隙过大则为局部热点)。
(二)润滑与密封问题(高频诱因)
1. 润滑不足或油脂失效
现象:轧机工况下,滚针轴承的润滑脂需承受高温(>80℃)、高粉尘(氧化铁皮浓度>100mg/m³)及频繁冲击→ 若选用普通锂基脂(滴点<150℃)或未及时补充油脂→ 润滑膜破裂→ 滚动体与滚道直接金属接触→ 干摩擦噪音(尖锐刺耳声)且温度急剧上升(每小时温升>5℃)。
诊断方法:拆解后检查滚道表面(若出现镜面状光亮痕迹或黑色烧伤斑点,说明润滑失效),或通过油样分析检测润滑脂的金属颗粒含量(铁含量>0.5%表明异常磨损)。
2. 密封失效导致污染
现象:轧机周围存在大量氧化铁皮(硬度HRC>60)、冷却水雾及轧制油雾→ 若轴承密封结构为单层迷宫环(防尘等级IP54)或密封唇磨损→ 污染物侵入滚道→ 滚动体与颗粒摩擦→ 间歇性高频噪音(类似“沙沙”声)并伴随局部高温(颗粒堆积区域的滚道温度比其他区域高10~15℃)。
诊断方法:拆解后观察密封槽内是否有氧化铁皮堆积(可用磁铁吸附检测),或通过内窥镜检查滚道表面是否有划痕(颗粒磨损特征为细小且密集的平行沟槽)。
(三)轴承本体损伤或工况超限(严重故障前兆)
1. 滚动体/滚道疲劳剥落
现象:长期超载(实际载荷超过INA样本额定动载荷的80%)或冲击载荷(如轧辊咬钢瞬间的峰值力)→ 滚动体或滚道表面出现点蚀→ 剥落碎片进一步加剧磨损→ 低频轰鸣(伴随周期性冲击声)且温度持续升高(剥落区域摩擦生热)。
诊断方法:拆解后用放大镜观察滚道和滚动体表面(剥落表现为直径0.1~1mm的凹坑,边缘呈不规则锯齿状),或通过振动分析检测剥落特征频率(滚动体剥落频率=Z×(1-d/D)×n/60,其中Z为滚动体数量,d为滚动体直径,D为轴承节圆直径,n为转速)。
2. 保持架断裂或变形
现象:保持架材料(如冲压钢保持架)在高温或冲击下疲劳断裂→ 滚动体失去引导→ 相互碰撞或与滚道异常接触→ 金属撞击噪音(清脆的“叮当”声)且温度因乱序摩擦而骤升。
诊断方法:拆解后直接检查保持架完整性(断裂碎片可能卡在滚道内),或通过听诊器贴近轴承座听是否有金属碰撞声。
三、系统性排除方法:从“快速定位”到“根治预防”
针对冶金轧机滚针轴承的噪音与发热问题,INA推荐采用“五步法”进行排查与处理,结合现场经验与技术标准,可高效解决问题并延长轴承寿命。
步骤1:快速初步诊断(停机前观察)
听诊:用听诊器或金属杆(一端贴耳,一端抵住轴承座)听声音特征(高频啸叫→ 可能是游隙过小或滚动体损伤;低频轰鸣→ 可能是同轴度问题或内圈松动);
测温:用红外测温仪测量轴承座表面温度(正常轧机滚针轴承温度应<60℃,超过70℃即需警惕);
观察润滑脂:检查轴承座注油孔处的油脂状态(若油脂变黑、结块或无油脂挤出,说明润滑失效)。
步骤2:拆解与微观检查(停机后关键步骤)
拆解顺序:先拆除轴承座端盖→ 取出密封件→ 用专用拉马(避免损伤轴)拆卸轴承→ 注意记录拆解时的阻力(阻力过大可能预示过盈配合过紧或锈蚀);
关键检查项:
配合面:轴与内圈的过盈量(塞尺测量)、座孔与外圈的间隙(游标卡尺测量);
滚道与滚动体:表面磨损痕迹(划痕、剥落、镜面化)、颜色(高温氧化呈蓝色或褐色);
保持架:是否断裂、变形或铆钉松动;
润滑脂:残留油脂的清洁度(目视检查颗粒杂质)、品牌与型号是否符合INA推荐(轧机通常需选用复合锂基脂或聚脲基脂,滴点>200℃)。
步骤3:针对性处理(根据诊断结果)
问题类型
1.过盈配合不当
处理措施:重新选配轴(公差h5~k5,过盈量0.005~0.02mm)或轴承内圈(过盈量匹配轧制载荷);若已变形,需更换内圈并重新磨削轴配合面。
INA技术要求:安装时使用液压工装均匀压装,禁止敲击!
2.同轴度超差
处理措施:校正轧辊轴直线度(≤0.01mm/m)或修复轴承座孔(镗孔至圆度≤0.005mm);安装时使用激光对中仪调整。
INA技术要求:轧机主轴承座的对中精度需每季度检测一次。
3.游隙选择错误
处理措施:更换为正确游隙等级(冶金轧机推荐CM或C2级),安装后用千分表测量游隙(确保在INA样本范围内)。
INA技术要求:避免现场强行压装调整游隙!
4.润滑不足/失效
处理措施:清理旧油脂(用专用清洗剂),重新注入INA推荐的高温润滑脂(如FAG Arcanol L215,填充量占轴承内部空间30%~40%)。
INA技术要求:注脂后手动旋转轴承2~3圈,确保油脂分布均匀。
5.密封失效
处理措施:更换为双唇密封或迷宫+接触式复合密封(防尘等级IP65),定期清理密封槽内的氧化铁皮。
INA技术要求:轧机轴承座密封结构需每半年检查一次。
6.滚动体/滚道剥落
处理措施:立即更换轴承(剥落不可修复),并分析超载原因(如轧制力设定过高、冲击载荷未缓冲)。
INA技术要求:新轴承安装前需进行跑合试验(低速空转30分钟)。
7.保持架损坏
处理措施:更换同型号保持架(优先选用高强度铜合金保持架,适用于高温轧机),检查滚动体排列是否整齐。
INA技术要求:保持架与滚动体的间隙需符合INA公差标准。
步骤4:验证与监测(处理后必要环节)
空载测试:重新安装后,先以10%~20%额定转速空转30分钟,监测噪音(应无尖锐声或轰鸣)和温度(稳定在40~50℃);
负载测试:逐步加载至额定轧制力,观察运行1~2小时内的温度曲线(温升≤20℃为正常)和噪音变化(持续稳定无突变);
长期监测:安装无线振动/温度传感器(如INA SmartCheck),实时监控轴承状态,设置报警阈值(温度>70℃或振动加速度>5m/s²时预警)。
步骤5:预防性维护(长期可靠运行的关键)
定期保养:每运行2000~3000小时(或每月)检查润滑脂状态,每6个月补充或更换油脂;
环境控制:在轴承座周边增设防护罩(阻挡氧化铁皮和水雾),定期清理轧机周围的粉尘;
载荷管理:避免轧机超负荷运行(实际轧制力不超过额定值的90%),通过工艺优化减少冲击载荷(如优化咬钢速度);
备件管理:库存轴承需存放在干燥环境(湿度<60%),避免锈蚀,安装前检查外观(无划痕、无变形)。
总结:冶金轧机滚针轴承问题的“本质回归”
INA技术团队强调:“轧机滚针轴承的噪音与发热,本质上是‘工况-设计-维护’三角匹配失衡的外在表现”。解决这类问题不能仅依赖“更换轴承”,而需从安装配合精度、润滑密封系统、工况载荷控制及日常维护体系全链条入手。对于冶金行业用户而言,建立“安装标准化+监测智能化+维护周期化”的管理体系,结合INA提供的专业选型指导与故障诊断工具(如BEARINX软件模拟轴承受力),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噪音与发热隐患,保障轧机的高效稳定运行。
上一篇:没有了公司地址:上海市宝山区
高逸路112-118号
销售经理:梁小姐
手机:15335271700
电话:4001803889
邮箱:liu@shjfzc.com
QQ:1530930357
我们的工作时间是:
周一至周六 9:00 - 18:00